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在没人的教学楼里做老师:一位教师的孤独坚守

当教室变成”无人区”的尴尬现实

“在没人的教学楼里做老师”——这看似矛盾的描述,却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的诚实写照。走进教室,物理空间里确实坐满了学生,但当你站在讲台上,面对的却是一排排低垂的头颅和闪烁的手机屏幕,那种孤独感比空无一人的教室更令人窒息。就像文章开头那位教师的自述:”我曾经那么喜欢讲台,那么喜欢上课,如今却感觉被困在了教学的困境里。”

这种”教室里的孤独”并非个例。从21级到22级,学生缺勤率越来越高,带书的学生越来越少,甚至连最基本的课堂互动都成了奢望。”你的书呢?”——面对这样简单的询问,得到的只是”忘带了”这样敷衍的回答,头都不抬一下。这种师生关系的异化,让几许曾经满怀热诚的教育职业者感到心寒?

从双向奔赴到单向付出的教学困境

教学本应是”双向奔赴”的经过,但现实却变成了教师的”单相思”。那位教师回忆道:”曾经我的课堂那么活跃,第一排总被抢光,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来蹭课。”而如今,即使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、获得过教学奖项,依然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。

更讽刺的是,那些几乎不来上课的学生,在完成网络作业时却异常积极。”发布几分钟不到就提交了答案,并且全对”——这种反常现象反映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扭曲。经过考核本意是促进进修,但当40%的平时成绩全靠抄袭和搜索获得时,这样的考核还有什么意义?

在孤独中坚守的教育初心

面对”在没人的教学楼里做老师”的困境,教师们该怎样自处?那位教师提出了深刻的自我质疑:”这是我讲得不够精妙吗?”但随即用25年的教学成就否定了这个怀疑。难题显然不在教师的能力,而在于整个教育生态的变化。

当我们看到学生”在很冷的天气光脚穿拖鞋就进了教室”,”整堂课全在划拉手机”时,不得不思索:这仅仅是学生的进修态度难题,还是整个社会价格观在教育领域的投射?当聪明获取变得如此便捷,教师传统的”传道授业”角色该怎样重新定位?

寻找破局之路:从孤独教学到重建连接

“在没人的教学楼里做老师”的困境,其实质是师生连接的断裂。要改变这种状况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:

1. 教学方式的革新:在短视频和游戏占据学生注意力的时代,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必须向互动式、项目式转变

2. 评价体系的完善:建立更科学的经过考核机制,避免形式主义的平时成绩

3. 师生关系的重建:创新更多课外交流机会,让教育回归”人与人”的本质

那位教师最终忧心忡忡地问道:”这批学生将要走向社会,他们会怎样?我们的社会又会怎样?”这个难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。当教学楼里的孤独成为普遍现象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堂课的效率,更是教育的本质意义。

或许,破解”在没人的教学楼里做老师”这一困局的关键,不在于怎样让学生抬起头来,而在于我们能否提供真正值得他们抬头的内容。这需要教育者保持开放心态,与时俱进;也需要学生重拾求知热诚,珍惜校园时光。只有当教与学重新找到共鸣点,教学楼才不会变成看似热闹的”无人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