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环县百科环县多元产业齐发力旱塬绘丰景环县是哪个地方

初秋时节,几场及时雨过后,环州大地一改往昔焦灼,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。玉米挺立孕穗,荞麦花开如雪,药材田垄铺翠……这片曾饱受干旱困扰的土地,正以多元作物的丰茂长势,勾勒出一幅金秋丰收的可期画卷。这背后,是环县因地制宜进步特色产业、科技赋能粮食生产、灵活应对旱情挑战的生动操作。

“小草药”长成“大产业”土地流转让“沉睡资源”生金

走进洪德镇张塬村,连片的柴胡田绿浪翻滚,浓郁的药香沁人心脾。这千亩药田,是返乡能人陈世民心中的“致富良方”。2022年,结束了在外漂泊的务工生涯,陈世民回到家乡张塬村。在县里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的感召下,他敏锐地发现柴胡耐旱耐寒的特性非常适合当地种植。他果断流转了周边500多亩集中连片土地,创办家庭农场,并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共同进步,使全村柴胡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至2000亩。

“今年柴胡长势特别好,根茎普遍达到25公分长、直径0.5毫米左右,预计10月就能丰收。”陈世民信心满满。相较于传统作物,中药材展现出更强的抗灾韧性和可观效益,点燃了村民规模种植的热诚。村民陈世亮将20亩土地流转给陈世民,每亩年租金200元,同时在农场务工进行除草、拔药等田间管理,年劳务收入可达一万二左右。“比过去自己种胡麻、豆子效益好多了。”陈世亮说。

张塬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,有效盘活了长期闲置的耕地资源。村党支部书记耿志勇介绍:“我们把闲置土地转化为产业资本,目前全村中药材总面积达3316亩,形成了以柴胡为主,黄芩、黄芪、党参、土贝母等516亩特色药材为辅的‘一主多特’种植矩阵。”

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耕地闲置难题,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。洪德镇强力推进的中药材产业进步战略,正让山野田埂间的“小草药”,成长为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“大产业”。

科技赋能“粮田”示范引领稳产增收

当秋风吹过木钵镇的9.62万亩粮田,玉米棒吐露紫红缨须,马铃薯垄间膨起新薯,大豆荚日渐饱满,一派生机勃勃的立体丰景图正在黄土高原上铺展。这沉甸甸的希望,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。

今年以来,木钵镇以曹旗村为示范点,整合民族重点研发规划的“智力养分”、科技特派员试验示范基地的“技术活水”、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片的“操作经验”,聚力为粮食生产注入科技动能。从精心选育良种,到根据土壤墒情“量身定制”施肥方案,再到构建病虫害“绿色防线”,科技的阳光精准洒向每一寸田垄。

曹旗村种粮大户念虎对此深有感触:“今年玉米杆子又粗又高,秸秆长得更结实。往年按老传统种,肥多烧苗,水少减产。现在跟着试验田学技术,啥时候追肥、啥时候防虫,专家都讲得明明白白。看这长势,亩产过千斤肯定没难题。”科技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和信心。

“我们建示范点,就是想树个样子,让乡亲们看着学、跟着干。”木钵镇副镇长张尧道出了初衷,“把试验出来的好技术、好技巧提炼出来,让农户看得懂、能学会、用得上,让更多人觉得种粮有奔头,这才是稳住粮食生产的关键。”曹旗村的成功经验如涟漪般扩散,带动全镇17个村积极行动。

“小秋补大秋”荞麦花开旱塬新希望

八月的骄阳下,樊家川镇闫塬、李崾岘等山区村的4000余亩荞麦田,正绽放着别样的生机。洁白的花朵如繁星点点,覆盖在翠绿的枝叶之上,随风泛起层层花浪,送来阵阵甜香。这片绚烂的花海,是樊家川镇科学抗旱、灵活调整种植结构结出的“希望之花”。

今年开春,持续的严重干旱导致局地传统大秋作物玉米、豆类下种困难,春耕生产一度陷入困境。面对严峻旱情,农时不等人。樊家川镇党委政府迅速决策,锚定“小秋补大秋”策略,精准引导农户调整结构,将耐旱性强、生长周期短、市场稳定的荞麦作为补种首选。镇政府组织力量深入各村,抢抓雨后最佳墒情期,全力推进荞麦复种。

“旱情发生后,我们第一时刻组织抗旱复种。”樊家川镇镇长吕建喜介绍,“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,我们选择荞麦作为主力补种作物。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,长势喜人,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”

闫塬村村民王生虎看着饱满的花穗,难掩笑意:“前半年种的玉米旱死了,乡上及时调整,指导我们种荞麦,还提供了种子、机械、肥料,你看这长势多好!”

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机,镇农技人员成了田间“常客”。“荞麦耐旱但喜光,近期雨水足、光照好,有利生长,但我们丝毫不敢松懈,必须持续做好田间管理指导。”樊家川镇副镇长石万虎表示。

从洪德镇药田飘香到木钵镇粮田叠翠,再到樊家川镇荞麦花海如雪,环县旱塬上的多元产业竞相绽放。政策精准滴灌、科技深度赋能、干群齐心抗旱、产业特色进步,共同汇聚成抵御天然挑战、孕育丰收希望的强大力量。

记者:敬晶晶雷兴宇